第225章、京城人头滚滚!威慑四方!朱厚照满足了!工部的雷电试验!(1 / 3)

辽东,山海关。

大明开国时期,设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分别管理地方民政、军事及司法,但是在辽东地区却比较特殊。

明初辽东只设有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却没有布政使司和按察司。

因为当时人少,只有军事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辽东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各种民政事务也随之变多,明英宗刚继位,朝廷就设立了辽东巡抚,管理辽东地区的事务。早期的辽东巡抚只管民政,辽东的军事主要由辽东总兵负责。

明宪宗即位后,朝廷又给了辽东巡抚军事上的管理权,辽东巡抚就集军、民大权于一身。

不过发展到现在,辽东巡抚和辽东总兵权力差不多大。

出了山海关,还有辽东。

此时的辽东巡抚邓璋,前任辽东巡抚,如今兵部右侍郎的马中锡,辽东总兵韩辅、辽阳副总兵毛伦,都指挥使杨镇等人齐聚一堂。

“前方传来紧急情况……”

“兴王造反、九边和蒙古人勾结在一起,再勾结京城内的奸细,已经攻破了京城!”

“首辅他们不得已,只得弃城北逃……”

“我们大明,好像一下子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首辅大人他们差不多还有一会儿就到山海关了。”

巡抚邓璋环顾众人,也说出了疑虑:“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刘健首辅的意思是……我们依靠辽东,抵御兴王……”

“我们能抵挡得住全国大军么?”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总兵韩辅身上。

“其实只要我们扼守山海关,倒是能够抵抗得住,如今我们辽东也算强大……”韩辅略微沉吟:“但关键是,当前大明的局势,变成什么样子了?”

“只听首辅他们一面之词……”

辽东毕竟距离南方太远了,信息闭塞。

出现这么天大的事情,他们得到消息后,就一直关心京城局势。

“韩辅,你什么意思?等于说你还怀疑首辅大人他们吗?”

兵部右侍郎马中锡觉察到了辽东总兵的不信任,直接开口呵斥:“兴王已经谋反,陛下生死未知,首辅大人他们此时就是陆秀夫,保住大明最后的血脉!难道,你们想要置身事外?”

“马侍郎,不是这个意思……”

韩辅直接道:“关键是……京城保卫战还未尘埃落定,首辅大人他们就把家眷等人转移了过来,好像是知道这场京师保卫战会败一样,也不让我们去京师援助……”

能当到这个总兵,在这個位置。

自然没有傻的。

尤其是前段时间,刘健主持之下……他们的家眷、长陵卫的家眷几千上万人,直接转移过来了,这种未卜先知的行为,很难不让人怀疑。

“这当然是首辅大人他们未雨绸缪!”

“难道非得要等到城破之后,才转移吗?”

得,内阁已经安插有杨廷和他们的忠实簇拥,马中锡在这中间,利益显然和众人不一致。

想要达成一致意见,还有些困难。

“马侍郎,韩总兵也不是怀疑什么……而是,当前大明局势,让我们很慌。”

“犹记得,我半年前来上任之前,一切都好好的……”

“这才半年不到,我们大明就陷入这种四分五裂,现在连京师也沦陷了……”

邓璋从中调和,对如今的局面也感觉担忧:“我们该何去何从?好不容易联合高丽把建州女真们打怕,要是他们也知道这消息,再联合蒙古人,我们辽东好不容易来的二十年安稳日子……我们大明好不容易安定的百年太平……”

“是啊,马侍郎,我和巡抚大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如今这天下,一下子陷入内乱,我的家人们都还在南方……”

韩辅也不掩饰担忧:“谁想天下大乱?”

场面陷入沉默,即便韩辅是辽东总兵,手底下有不少人马。

可他没做好割据辽东的准备,能维持大明总体局面,他也是乐见其成的。

“一切等首辅大人他们来定夺吧!国有大贼,谁能想到兴王他会造反……谁能想到陛下这……”

马中锡自然还被蒙在鼓里。

“大人!首辅大人他们到了!”

然后……就在他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亲卫走了进来,告诉了他们这消息。

于是众人赶紧走出房间,一眼看到了长陵卫那一千余骑,以及在队伍面前面色凝重的刘健和杨廷和,自然,他们也齐齐关注队伍之中的马车,已然知道……那是正德皇帝唯一的血脉。

他们赶紧下去迎接。

……

京城,午门!

午门人口聚集,正午的太阳高照,让人汗流浃背。

不过,众人都不嫌热,只是一个个伸长脖子,看着一个个犯人被押上刑场。

“谢迁,父四族,合计三百六十八人……缺额二百三十人,其他人在南方,已验明正身!”

“谢迁,母三族,合计三百一十六人……缺额……”

“谢迁,妻二族,合计一百零四人……”

刑场上的犯人规模空前宏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