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天赐良机!倭国求援!朱厚照:朕的银子金子有了!(1 / 3)

“陈清,日前你不是和朕说过,这要亲自去各地调查倭寇侵扰情况吗?”

“可否调查清楚?”

朱佑杬说完,朱厚照即刻点名兵部尚书陈清。

“陛下,倭寇……已被各地平息,当前唯有山东登州那边还有倭寇动静。”

陈清有些尴尬的回答,他之前的确是想要到泉州等地调查情况的,哪儿想到刚出门一天,随后各地倭寇平息的“捷报”就传来了。

这就让人尴尬了,搞得他都不知道该不该下去了。

好在有人暗示他,这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他只好回来,恰好就碰上黄宝紧急召唤。

“已被各地平息……”

朱厚照神色怪异,这消息是他没有想到的。

“倭国使者何在?”

但由头已经开了,他显然不可能停手。

“陛下,他们已经在外面等候。”

黄宝立即汇报。

“让他们进来吧,朕倒是要好好质问一下他们,为什么不管好自家人,管不了,大明帮他们管!”

朱厚照倒是庆幸,他借太祖忌辰名义把这些藩国使节汇聚,无形之中,提前让那些番邦使节来金陵,这还真的是无心插柳,正好省了不少事情。

“是!”

立即有人去安排倭国使节进殿。

这会儿,大殿倒是出现了一抹安静,林翰、朱辅等人忍不住陷入沉思,目光在朱厚照和朱佑杬身上徘徊,显然已经在想,朱厚照突然提起倭国,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无论如何,倭国冒犯太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他们使节到来之前,各位爱卿,你们说怎么处理或者惩戒倭国。”

朱厚照没让朝会冷场,直接给众人释放明显的信号。

其实根据可见的记载,倭国和倭寇的问题,在朱元璋时期就存在。

朱元璋因为国家刚刚建立,没心思对付倭寇,才启动禁海政策。虽然朱元璋把他们列为不征之国,可他在沿海一带设立卫戍,置兵十万,兵舰千艘。因此洪武年间没有大规模的倭寇入侵事件。

然后到在永乐时期,因为朱棣武德充沛,倭国正式称臣,他允许朝贡,以后一百年之间,永乐到正德年间,基本没有大的倭寇入侵事件,但小规模的入侵倒是很多。

这个时期,沿海卫所还很有战斗力,大明体量也还大,这些小规模侵扰,就如同被蚊子叮了一般,不痛不痒,反而因此大规模动干戈,很不划算。

大明只是把他当成一件不起眼的事情处理。

然而就是这种不在乎和轻视、甚至纵容的态度,就导致到了嘉靖时期的发展壮大,万历时期的心腹大患。

现在大明对倭国动手……真的像是拿捏蚊子一样,因为他们处于战国时代。

“陛下,臣建议让他们的王室派出人员,或者由倭国王亲自抓捕倭寇头目到金陵太祖陵前负荆请罪!”

刚成副总统的黄宝,迅速感知到朱厚照要小事大办的心思,直接带头给出激进意见。

“陛下,当年太宗也曾处理过倭国的倭寇事宜,臣清楚的记得,太宗当时命三宝太监统督楼船水军十万,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东渡,浩浩汤汤到达倭国,向足利义满宣读诏谕,措辞严厉,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当时的倭王足利义满很识趣地马上出兵将带头的二十多個倭寇头目抓来,让太宗处置,我们可否参照太宗处置办法,再次对他们言辞警告!”

兵部尚书陈清也感受到了朱厚照的态度,当即引经据典把朱棣处理过倭寇的事情也说了出来,顺便提出了自己的激进看法。

“若现在的倭王识趣,我们就让他们负荆请罪,若他们不识趣,我们就帮他们体面!臣愿意领兵十万,不,三万,五千人足以,臣愿意替陛下扬我大明国威!”

黄宝的例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黄宝刚替朱厚照说出这个比较激进的意见,陈清就见到了朱厚照脸上并不满,当即提出了一个更加激进的处置办法。

哦,这下朱厚照眉头一跳,惊讶的看着陈清。

这会是第二个黄宝么?

“还有其他呢?”他没有第一时间表态,还想看看到底有多少激进派。

“臣觉得陈大人的办法已经是极好的了。”

“臣附议!”

那么激进的处理办法都被陈清说了,林翰他们自然没有再补充的了。

至于为倭国说话?一个区区的弹丸之地,处理了就处理了,谁在乎?

当前,朱厚照都已经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态度,谁又会去扫兴。

“陛下,臣觉得,还是要先看看倭国的态度的,贸然大动兵戈……有损我们礼仪之邦的气度,臣建议,或许可以由我们翰林院和鸿胪寺牵头,向倭国发送赦令,严厉训斥,若是他们一意孤行,再议兵戈之事。”

自然,杠精还是有的,高铨此刻不知道出于抢功劳心态,还是其他心态,就选择了比较保守老成的办法。

“臣附议,陛下贸然大动兵戈,可能花费比较大,还是高大人的法子好。”郑纪代表户部,也选择了比较保守和节约成本的办法。

“这也行,那就先看倭国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