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适用的界限(1 / 3)

万道长途 大脑被掏空 2096 字 2023-02-21

是的,李启比其他用这招的人,多养了五成的兵。 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操作,凭什么他能多出五成的粮食! 这哪儿来的?凭空变出来的吗? 这次测试不是禁止使用自己的神通?只能全靠智慧。 全靠智慧,能无中生有? 可能吗? 明明看破了他拿高分的根本,在众人却难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同样的操作,他就是比别人多。 为什么? 不知道,哪怕是老生也找不到根源。 不过,总是有眼光厉害的人的。 过了大概几分钟之后,突然有一个老生抬起头:“等等,我懂了!” “你们看他的粮食在路上的损耗!” 损耗,很常见的一个词。 铸货币有火耗,锻造物品要有冗余量,哪怕是走路都要磨损骨头,只要物品存在交换这一措施,那么就一定会产生损耗。 哪怕只是呼吸,都会辐射出热量,逐渐损耗体内的能量,所以人才要不断的进食,来补充这些损耗。 粮食自然也是如此。 人运粮食,就要有损耗。 路上撒了点,人吃了点,发霉的,被雨打湿的,生虫的,出意外丢了的,就算在这个洞天之中,基本上杜绝了贪污这个最大的损耗,但总会有点情况造成额外的粮食损耗。 这属于正常消耗,一般都会很普通的计算进去,不可能杜绝。 但这个叫李启的人,极大程度上减轻了这种损耗,别人一百斤粮,路上损耗十斤,他就只损耗三斤!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所有人都开始钻研李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那么,李启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 本质上,其实就是最优解。 最优解,说这三个字很简单,但实际上,采取通常统筹方式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最优解,或者说,他们难以做到最优解。 宽阔的大路,人和运粮车走在上面舒坦,不会把粮食抖落在地,但是要走三天,民夫自然也要吃三天的粮。 小路走的快,只要半天就到了,但是道路陡峭,还容易在路上翻车,损失一些。 怎么选?什么是最优解? 很多时候,你根本无从计算什么是最优解,你只能尽可能的去靠近最优解。 但李启不一样。 他就是可以做到最优解。 巫道构筑人身小天地的方法,他的多目标函数间题图,以及他最新拿到的,祭酒传授给他的卜筮之法。 这三者合一的结果。 巫道的‘圆融’之法,这是弥信大巫传授给他的方法。(见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切的磨损和消耗都是因为不够圆融,所以巫道追求的是‘圆融’,让人身小天地的内循环达到没有内耗和磨损的程度。 这种思路……不只是思路,巫道对减少损耗有一整套可以实用的方法! 将这些方法,挑选出一些可以使用的,然后当做变量加入多目标函数间题图,得到一个理想环境下的最低损耗模板,拿到这一重推论。 最后参考现实环境,用这个推论和现实里的损耗作为变量,代入祭酒传授的卜筮之法进行推演。 那么,这一切就还缺最后一个东西。 那就是现实里,切实可信的数据。 李启要怎么在一个时辰内确认现实里的数据呢? 毕竟,公式再好用,也要代入正确的数据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比如正方形面积公式,长乘以宽等于面积。 这简直是毫无破绽的公式,把这个公式套进去,就可以算出整个宇宙一切正方形的面积,这就是道的一种体现,这个公式是绝对无错的,水平不到一定的高度,根本没有资格去质疑这个公式的真伪。 但真正要运用这个公式,你想要用这个公式算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测量长和宽两个数据。 因此,实际运用中,计算失误导致无法接近最优解,很多时候不是公式的原因,而是从一开始就把数据测量错了。 但是,现实可不管那些,你算错了就是算错了,就是得不到最优解。 可李启有真知道韵。 真知道韵,甚至可以穿透世界的影响,直接测量到本质。 如今不需要本质,他只要用真知道韵这个这个精度极高的测量工具,然后去测量这些变量! 如此一来,数据有了,公式有了,方法也有了,胜利的方程式已经写完! 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测量数据,正确的计算公式,得到的结果就是,正确的最优解! 其他人算的脑袋爆炸也算不出来的最优解,就这样在李启手中得到了复现。 带来的结果就是,他明明什么多余的事情都没有做,只是和其他人一样,普普通通的安排路线,规划人员,分解任务,但是,就是能比别人多养五成的士兵! 这就是统筹的力量。 降低内耗,提升效率! 计算?这种事情,李启擅长的很呐。 因此,种种原因和他掌握的能力之下,让他完成了其他人眼中不可能的完成的统筹任务。 李启完成这一切的统筹之后,他坐在原地,头脑出神。 他隐隐约约感悟到了什么。 就在刚刚,他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工作,进而继续完成了整个统筹工作。 老实说,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切是如此的复杂,而他解决起来又是如此的顺畅。 十万人级别的辎重运输…… 怎么说呢。 想要管住一个人,很简单,安排一个人没有疏漏的行程,也很简单。 但是,十万人的数量级累积起来,这个简单的事情,就变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有的不可能,背后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可能’组成的。 正如同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宏大目标都是由一个个细小的事件组成。 这中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